把杭州文化的最深處 娓娓講給你聽









記者姜雄
文物考古、歷史研究、遺產保護、藝術創作、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生態保護、風景園林、宋韻文化、旅游休閑……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帶領市民體驗者,一起漫步杭州,用腳步丈量這座城市的人文。他們把腹中的萬卷書凝成行走途中的一席談,將杭州文化最深處的韻味娓娓道來……
今年,為了進一步推進杭州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提升歷史文化名城的軟實力,充分彰顯文化魅力,助力打造國際旅游休閑中心和東方文化國際交流重要城市,杭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推出了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深度挖掘、整理、激活對杭州城市及城市文化有著深度理解的存量人才資源,構建可感知、可參與、可推廣、帶有鮮明特點和標識的杭州文旅新型人才庫和知識庫,打造杭州文旅讀懂資源、教育大眾、展示優勢、推廣產品的標志性成果平臺,努力實現文旅產業寬度新拓展、深度新挖掘、展示新高度、傳播新突破。
目前,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已經建立起由首批百名專家組成的成果庫,劉斌、陳同濱、章勝賢、褚樹青、湯海孺、茅威濤……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響亮名字都在其中。一百名專家,一百種視角,都朝著同一個方向:讓厚重的杭州文化,得以傳承、保護、發揚和光大。
該計劃深度解鎖杭州新天堂,策劃推出杭州文化體驗系列主題線路,以“文化分享+現場體驗”的方式,舉行了8次“走讀”活動。邀請行業內知名專家、學者、實踐者等帶隊講解,招募市民體驗者,從杭州的人文自然、地域景觀、歷史文脈及藝術生活等維度,以走讀、接受采訪等多種方式解讀杭州,解鎖城市盲盒,探知在地文化,挖掘小眾秘境,用探索者的視野去重新發現本已熟悉的城市,盤活杭州文旅資源,為市民游客呈現了不一樣的杭州韻味,助力杭州打造別樣精彩的新天堂,為建設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貢獻了“杭州文旅方案”。
探尋的,是不一樣的杭州
從一開始,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便帶著鮮明的個性標記亮相:全新的游覽視野,深度的文化解讀,個性化的走讀方式,讓市民體驗者為之振奮。
今年6月23日,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首場文化體驗活動登場,起點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西湖。
提起西湖,人們最先想到的是“西湖十景”,平時逛西湖,往往就是在斷橋、蘇堤、雷峰塔、湖心亭、小瀛洲等景點走一遭。然而,這一次,在領路人奚珣強老師的帶領下,大家從西湖邊的太子灣公園出發,順石階向上,拐入南屏山上的一條小道,去探尋小有天園望湖亭遺址,尋找西湖群山里的摩崖題刻。此地人跡罕至,奚珣強老師打趣說:“這大概是小有天園近200年來迎來的人數最多的一次探訪!
密林中光線昏暗,當手電筒打開,眾人忍不住發出驚嘆,光柱下,乾隆印章神奇地浮現在石面之上。更讓人驚嘆的還在后面,在一處幾乎風化殆盡的題刻中,竟然有當年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在杭為官時,司馬光隨侍在旁共同游覽的歷史記錄。這是第一次發現司馬光在西湖山水中留下的題名痕跡。
此外,還有晁美叔、蘇舜欽、章岷、張若谷、魯元翰、乾隆等人的題名、題詩,一一展現在尋訪者眼前。這些經受了時光的打磨依然留存在西湖山石之上的題刻,就好像古人的“朋友圈”,記錄著杭州是如何以其魅力吸引歷代文人留連不舍的!拔骱畡,在水更在山”,在這個西湖之畔的隱秘之地,體驗者們明白了這句話的真義。
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的腳步,不止于西湖這樣的風景名勝,它還來到充滿創意和活力的杭州鄉村。
在余杭區黃湖鎮青山村,人們在村里的圖書館,聽設計師張雷分享他的團隊與這個山村的故事。這里,原本是一間荒廢已久的鄉村禮堂,經過設計師團隊“修舊是舊”的修復,陳列出他們從全國各地搜羅來的種類繁多的工藝材料,變身為中國首家“非盈利傳統手工藝材料圖書館”。那些帶有生命質感的材料就是這個圖書館里的檢索書目,翻閱它們的不只是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和藝術家,還有村民、游客。
行走在青山村里,會發現藝術的力量無處不在,被修葺得很自然的小入口,村民家門口做成扇形的指示牌,被疊音詞萌化的處所……來自于鄉村本土藝術的力量,正在改變著這個寧靜的小山村,讓它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極富吸引力的存在。
腳步繼續向前,德壽宮、良渚古城、千年運河、浙江博物館、藝術鄉村……就這樣,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帶領人們在這座城市漫步,觀察城市的細節,觸摸城市的肌理,感受這座城市的厚重,看見不一樣的杭州。
帶隊的,是不一般的專家
與一般的體驗游相比,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最顯著的不同就在于帶隊的“導游”。
這些“導游”個個不一般。來,我們先認識幾位:與尋訪者一起走進大運河(杭州段)文化遺產點,探討大運河對杭州城市繁榮的影響的,是杭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華芳;講解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的老虎嶺遺址公園,帶領體驗者走進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實驗室的,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工程考古領隊王寧遠;將宋畫中鳥兒的逸聞趣事與眼下飛過西湖山水的鳥兒們的故事娓娓道來的,是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鳥類專家陳水華……他們,是旅游界的素人,但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里都是“大咖”。
這些跨界“導游”,是如何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征服市民游客的呢?
今年7月,體驗者們來到了位于轉塘的全山石藝術中心美術館,92歲的全山石先生親自導覽。
全山石是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新中國第一代油畫家、著名藝術教育家,被稱為“中國油畫的引路人”。他曾創作出《英勇不屈》《井岡山上》《塔吉克姑娘》等藝術經典。全山石藝術中心里收藏的油畫原作,不光是在杭州,在國內也屬一流。
體驗過程中,全老全程向參觀者們講解名畫背后的知識和故事。
“大家仔細看這個女子脖子上的項鏈,畫得相當精美,這也暗示了她的身份地位!比现钢鴦撟饔1647年的《多蘿西·埃德瑞昂斯特·肯瑟肖像》繪聲繪色地描述,“項鏈下面是蕾絲的環狀花領和一圈大的環狀壓紋領,在她的黑裙子上,精美的絲綢刺繡透射著光芒,其技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這種豐富的細節,層次的多變,必須看原畫才能發現,這也是它被稱為‘荷蘭肖像畫中的鳳凰’的原因!
他還講起自己年輕時的創作故事,當年,為創作《八女投江》,他專門到東北實地考察。在烏斯渾河突如其來的洪水中,他不顧安危跳入水中,親身感受河水潑面而來的冰冷,“一場意外,給了我創作的靈感”。
這些故事讓參觀者聽得心潮澎湃,真切地感受到繪畫藝術的感染力。
在體驗者眼里,專家的講解是有“魔力”的。10月23日,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第八場線下體驗活動走進了炙手可熱的網紅村——富陽場口鎮東梓關村。在“東梓關新杭派民居”主創建筑師孟凡浩的帶領下,體驗者們近距離感受了“新杭派民居”之美,收獲滿滿!耙郧霸鴣磉^東梓關一次,但這一次,因為有專家的現場講解,感受比上一次深刻得多!斌w驗者金女士表示,有了專家的加持,體驗感完全不同。
另有一位網名叫“敬修燈火”的體驗者,在跟著設計師張雷“走讀”青山村之后,寫下了長達萬言的文章發在自媒體上。文章中,他如此評價張雷團隊:“運用智慧喚醒記憶的方式做鄉村實踐,用精神力量樹立起典型意義的嘗試!
就是在這樣的行走和互動交流中,蘊藏在浩瀚歷史真實中的杭州、廣袤美麗山水中的杭州、豐富歷史文物中的杭州,正通過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各領域代表性人物一一展露。
攪動的,是不平靜的市場
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的行走,不僅給體驗者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也吹皺了杭州旅游市場的“一池春水”,為杭州文旅產品的升級迭代,提供了寶貴的創意靈感。
體驗者中,出現了旅游從業者的身影。謝喜是某旅行社的項目負責人。之前,他主要負責接待境外來杭游客,受疫情影響,境外游客受阻,他和他的團隊正不斷摸索調整業務方向。參加了“千人(推廣)計劃”的體驗,讓他感受頗深。
謝喜說:“這座城市我們生活了幾十年,很多老建筑啊、歷史遺跡啊,雖然天天經過,但對它們背后的故事、文化內涵卻一無所知。跟著專家行走,聽他們用專業知識講述,特別生動、有趣,拉近了我們與這座城市的距離,同時,也真真切切地把對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傳遞到我們普通市民心中!
這幾年,謝喜和團隊不斷嘗試開發更具文化內涵的旅游項目,類似的文史類研學項目已推出20多個,口碑還不錯。在他看來,此次“千人(推廣)計劃”的體驗,是文旅融合的一個生動樣板,讓他更加堅定了“以文促旅”的探索方向和信心。未來,他將從專業旅游人的角度,對現有項目進行優化,整合更多杭州的優秀文化資源融入旅游線路,呈現給游客。
盧瑋是一位年輕的導游,參加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體驗活動,讓他對杭州本土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前不久,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推出的關于“德壽宮”的視頻也給他留下深刻印象!耙曨l中的三位專家,分別從不同角度介紹德壽宮,從整體布局,到建筑細節,到背后的審美,有條有理,有根有據,為大家呈現了一個原汁原味的德壽宮,很好地展現了南宋風韻!北R瑋說,如今,越來越多的游客喜歡文化類“走讀”項目,德壽宮肯定會成為走讀宋韻的一個熱點,“目前,我和同事們已經開始做一些相關文史知識上的儲備,也多次向專家老師請教,得到了他們有益的指點,相信將來帶團時,能帶給游客更難忘的體驗!
前文中提到的專家“導游”奚珣強老師,是西湖摩崖題刻最重要的研究與發現者,他本人也曾參與一些相關旅游線路的開發。
“到山里去找摩崖石刻,原本只是我自己的一個興趣愛好,現在通過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能把自己的研究和發現分享給更多的人,感到很開心!鞭色憦娬f,受疫情影響,大家難以走出去旅游,這種由專家帶領游客深入了解這座城市的走讀活動,對傳播杭州本土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至于‘城市走讀’的旅游市場怎么開發,大家都在摸索當中!鞭色憦娬f,希望通過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的帶動,激發大眾對杭州本土文化的熱愛!爱斣絹碓蕉嗟氖忻癜l自內心的喜歡這個城市,想更深入地了解這座城市,再經過專家的引領,這種具有文化深度的‘城市走讀’,就有可能成為旅游市場的一個趨勢!
他們,讓人們看到了杭州歷史文脈的代代傳承,感受到了在杭文化愛好者的堅守和情懷,也懂得了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推動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