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jt37n"></b>

<b id="jt37n"></b>
從《三體》到《流浪地球》:是“劉慈欣熱”還是“科幻熱”?
來源:界面新聞 | 時間:2023年02月13日

  文/徐魯青

  北京王府井pageone書店,劉慈欣《三體》、《流浪地球》等科幻小說作品集中展示區。

  記者| 徐魯青

  編輯| 黃月

  劉慈欣的改編熱潮來了。

  2019年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1》,創造了中國影史第五名的票房。2022年,動畫版與電視劇版《三體》接連開播,引發了廣泛關注,數次登上微博熱搜!读骼说厍2》也在春節檔上映,與《滿江紅》爭奪票房冠軍。

  還有許多劉慈欣的作品正處于影視制作的過程中。無論是《球狀閃電》,還是有著劉慈欣最難影視化短篇之稱的《全頻帶阻塞干擾》,目前都在籌備搬上大銀幕。

  為什么是劉慈欣?《流浪地球》與《三體》的改編熱潮始于何時?中國的“科幻熱”來了嗎?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日前采訪了科幻愛好者、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講師趙柔柔,以及在國內首創科幻文學課程的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巖。

  從劉慈欣在中國科幻文學中的獨創性、影視改編對其作品特點的延續與改造入手,采訪延伸到更廣泛的科幻熱現象——科幻元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越來越常見,我們對科幻的關注也不應僅僅停留在劉慈欣這里。

  

2016年上海國際科普產品博覽會,被讀者包圍的劉慈欣

  

劉慈欣熱是怎么來的?

  在上世紀90年代,劉慈欣已經是中國科幻寫作領域的一位重要作家,科幻文學界曾有四大天王“何慈康松”的說法,指的就是當時四位重要的科幻作家——何夕、劉慈欣、王晉康,韓松,他們同樣都是在八九十年代從《科幻世界》雜志起步的。中央民族大學講師趙柔柔是幾十年的科幻迷,她在采訪中回憶說,劉慈欣比較重要的幾部作品都發表于90年代后期,那時她讀中學,她和朋友們都喜歡看《科幻世界》,這在當時是一份獨特的具有小圈子感的雜志,科幻亞文化在校園中初顯。

  趙柔柔認為,對科幻迷的小圈子來說,劉慈欣的聲望變得比其他作家更高是2006年前后,彼時《三體》開始在《科幻世界》連載,但還沒有破圈進入更大圈層。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巖從業內視角出發,向界面文化記者回憶了《三體》的創作過程:“他(劉慈欣)2006年發表《三體》,第一部出來以后,科幻圈都很看好,但是社會上沒有影響。2008年第二本出來,社會上還是影響不大,他有些泄氣。還是責任編輯姚海軍在后面力挺,他說:‘你都搞兩本了,把第三本搞完,有始有終吧!谌境鰜砗,這套書終于走紅,影響力跳出了科幻圈,形成了今天的‘劉慈欣熱’!

  

上海:《三體》作者劉慈欣與《科幻世界》主編姚海軍對話科幻迷

  劉慈欣的名字被更多人熟知,是在2015年《三體》獲得雨果獎之后!度w》在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流行,也反過來增加了他在國內的知名度。另一個重要節點是《流浪地球1》的上映,影視觸達了比圖書大得多的受眾,這幾波浪潮把劉慈欣推向了火爆的現象級作家。

  對劉慈欣一句流傳頗廣的評語是“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水平拉到了世界科幻水平”,吳巖認為,與其說“單槍匹馬”,不如說劉慈欣吸收了中外科幻歷史中的營養,不僅學習了國外科幻小說的主題、內容與形式,也吸納了早期中國科幻中對科學的強調。

  中國科幻最早由梁啟超和魯迅倡導而出現。早期科幻被視為一種傳播科學知識的工具而存在,這種以科幻行科普的思路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末。1978年,科幻作品《珊瑚島上的死光》得到了文學界的認可。小說作者童恩正提出,科幻小說并不等同于普及科學知識的小說,應該更重視科幻的文學性和思想性,當時,包括吳巖在內的一批科幻文學創作者都很認同這個說法。在80年代初的“清除精神污染”運動中,科幻熱潮一度中斷,但科幻小說不是科普小說、應是社會批判性的文學這一認識逐漸形成了共識。

《珊瑚島上的死光》童恩正著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1993

  吳巖認為,在這一共識之外,劉慈欣也回到了魯迅的倡導,認為讓科學和未來神奇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才是科幻吸引人的核心所在。他的作品吸收了80年代科幻中重視思想性的部分,又彌補了那個時代的創作者對科學創新的忽視,這使他開辟出了另一條新路。另一方面,劉慈欣也學習了美國科幻黃金時代作品的風格,盡量讓書寫結構完整,對科學的作用充滿期待:“他更類似阿西莫夫這樣的作家,不像今天國外更常見的賽博朋克。所以他的作品譯介到國外后,讀者也會被這種有些懷舊感的東西吸引!

  

忠于原著改編就是對的嗎?

  電視劇《三體》播出至今,網絡上占主流的褒獎評價落于“忠于原著”,豆瓣打高分的網友紛紛表示:“他真的讀原著了”,“最明智地選擇就是直接摳書,臺詞、場次全部按部就班”,批評之聲則主要圍繞著電視劇自行添加新人物、節奏拖沓等。

  完全忠于原著的影視改編就是對的嗎?吳巖認為,對于《三體》改編來說,最麻煩的地方是三體迷不允許影視離開原著!拔以诖髮W開設科幻課,接觸到許多大學生和研究生。最近跟一個學生聊天,說起正在上演的《三體》電視劇,他的觀點就是不準離開原著。我問為什么,他說因為原著已經提供了一個足夠好的內容了!钡珔菐r認為,影視和文字的特質是不一樣的,任何創作都是創新,應該要允許影視改編有自己的重造。

  

2023年1月16日,河南安陽,圖書館內,讀者正在借閱劉慈欣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

  吳巖舉例,科技情節高密度呈現是小說《三體》的一個突出特點。在大多數科幻小說中,一篇作品只涉及一兩個科技創新點子,情節在懸疑中推進,到最后再把點子的核心放出來。但劉慈欣的《三體》嘗試把成百上千個點子壓縮到一個作品里,每翻兩三頁就會冒出一個科技創新點子。這是《三體》的獨特之處,影視作品要怎么呈現密集化的科幻創新,是需要改編者思考和嘗試的。

  相比《三體》,“流浪地球”系列的改編成分要多得多,劉慈欣日前也表示,《流浪地球2》是原創而非小說改編。趙柔柔回憶,在《流浪地球1》上映時,許多科幻迷驚訝于這部短篇小說成為了劉慈欣第一部重要影視改編作品。吳巖則認為,《流浪地球》的文本有很強的電影改編基礎——場面精彩,構想獨特,“是很有科幻特點又很傳統的黃金時代的科幻故事”。多數科幻短篇的人物都是輕描淡寫式的,沒有完整詳細的人物塑造,這反而給了影視作品非常好的機會來更自由地拓展人物。

  趙柔柔在《流浪地球2》中發現,劉慈欣其他作品中的元素也出現在這部電影里,比如“太空電梯”的構想就曾出現在《三體》中。但她也感到電影里有“特別不大劉的地方”,比如圖恒宇故事線的加入,“這類后人類式的想象是劉慈欣作品里出現得比較少、但在當下很熱的討論,特別是在阿爾法狗、人工智能這些新聞出現后,越來越多科幻作品開始探討這類議題!

流浪地球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她認為,這條線在美學風格上也和劉慈欣所追求的很不一樣。劉作中常常凸顯人在宇宙之下的渺小,人類必須要全力以赴才能爭得一線生機,過程里會犧牲大量的人,例如《流浪地球》中一半人都進入不了地下城!皩λ麃碇v,人類渺小而脆弱,但人類又在堅持一個很大尺度的方案,他許多故事的邏輯都建立在此之上,這個美感和張力才是他要的!壁w柔柔說,“但是圖恒宇那條線出來之后,所有的計算失誤都是人工智能的操控和預謀,數字生命就成為了一個絕對的控制,反而宇宙廣袤未知,有偶然性的層面消解了,這就抹掉了劉慈欣原本作品中獨特的悲壯感!

  

是“科幻熱”還是“劉慈欣熱”?

  從《流浪地球1》所標志的“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開始,中國本土并沒有重要的科幻影視作品出現,但趙柔柔發現,科幻元素越來越常出現在不同媒介中,無論是網絡小說、電影,還是游戲。在她平時關注的網絡小說中,一個很明顯的傾向是科幻元素用得越來越多!八鼈兊膬群丝赡苓是言情故事、校園故事,但是又拼合上了一些科幻的元素,比如有些會把網絡直播放在外太空的角度,或者外星人之間做網絡直播!睆U土、末日與喪尸等場景元素如今也十分火熱。

上海一商場以LED燈帶裝飾室內,藍灰色調好似科幻場景

  吳巖觀察到,從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科幻產業的發展最早往往以文學的方式開始,但最終會經歷從圖書到影視、游戲的過程。他以美國的情況舉例說,自1977年《星球大戰》以來,美國的科幻產業從以電影為主軸,進一步發展到賣周邊、建影城和造主題公園。他認為,中國的科幻產業也應該考慮這種轉化。

  在吳巖的印象里,他親歷了兩次舉國上下的科幻熱。一次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第二次就是現在!艾F在的熱比上次溫度更高,”他說,“純文學作家也開始寫科幻,科學家也要寫科幻,普通老百姓也要寫科幻,感覺每個人都想要搞科幻。這是好現象!钡瑫r也認為,大多數年輕人對科幻小說的理解還很局限,甚至有些人只知道劉慈欣這一種寫法。在科幻寫作課上,吳巖給學生看其他人的作品時,學生會質疑說,“這些作品跟劉慈欣的不同,所以不是科幻!比缃衩磕陣鴥瘸霭娴目苹米髌烦砂偕锨,賣得好的仍只有凡爾納和劉慈欣。吳巖指出,這也是為什么其他中國科幻作者還很少得到影視行業關注,“其實,所謂‘科幻熱’更像是‘劉慈欣熱’,我們的未來任重道遠!

videoscom中国妞

<b id="jt37n"></b>

<b id="jt37n"></b>